交汇点讯11月24日,在镇江市句容市宝华山,一只獐轻轻一跃,宛如林间精灵,跳出定制的“獐运输箱”,回归大自然。
早上9点,一行人从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出发,驱车超30公里,抵达宝华山,护送7只獐“回家”。它们由动物园救助而来,动物园和宝华山管委会正在联合开展獐野化放归项目,共同探索獐野外种群恢复新途径。
獐是江苏人的“邻居”
“八卦洲的獐,紫金山的狼。”老南京人的这句俗语,记录着獐的生活足迹。它们是人们的“邻居”。“近年人们时常在紫金山、老山看见獐,獐的救护信息也越发密集,反映出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不断提高。”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李梅荣介绍,科学考察发现,南京及周边的丘陵尚有獐的自然分布,例如南京紫金山、老山等丘陵地带都有獐的稳定种群。
獐是小型鹿科动物,是公认的湿地哺乳动物。它们存在与否,是湿地生态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江苏,獐栖息于河岸、湖边、海滩芦苇等环境中,也生活在丘陵地带。
向宝华山引入野生獐
“为什么不在南京就近野放獐,反而去30公里外的宝华山野放它们,是舍近求远吗?”记者抛出心中的疑惑。
动物园向宝华山引入野生獐,是基于调研做出的决定。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前期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研,且经过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南京农业大学杨振等专家指导,红山森林动物园救护团队认为,宝华山具备獐生存所需的水源、食物、植被等资源,还没有过多的人为干扰。
此外,宝华山地处宁镇山脉,是典型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丘陵地带,区域内大范围的原始森林、次生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可为獐提供较好的栖息环境。
在野放前,团队也为獐进行了常规体检、遗传学和病原学检查,同时进行野化训练,确保獐具有较好的野外生存能力。
10月和11月气候适宜,是食物较丰沛的季节,也是獐的繁殖季。因此,本次獐野化放归项目,分两批完成,第一批于10月13日进行,放归7只雄性獐。在确认第一批獐生存状态良好的情况下,红山森林动物园于11月24日放归了第二批的7只獐,分别为6只雌性獐、1只雄性獐。
它们为何戴着小项圈?
獐从转运箱一跃而出奔向大自然时,记者发现,它们都佩戴小项圈。李梅荣告诉记者,獐佩戴的是定制的GPS项圈追踪,配有太阳能发电板,能在不影响獐正常生活的基础上,传回它们在野外的活动轨迹。
在第一批野放的獐中,有3只佩戴GPS项圈,返回的数据显示,它们已适应野外生活,每只獐每日活动范围约9公顷,常出没于水草充沛的区域。
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在变好,但因为栖息地破碎化,生态链中端的獐等小型草食动物种群难以自然恢复。“江苏作为我国獐分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依靠湿地系统还不足以恢复该种群的野外数量。”李梅荣告诉记者,因此有了此次獐野化放归项目,保护生态的道路,需要不断创新和尝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春/文邵丹/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