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一小区出现貉,冲上热搜。网友热烈讨论:貉(hé)是“一丘之貉”的貉。貉群从未伤人,尚未带来不良影响。湖北武汉动物园管理处2日发文,建议市民不要抓走这些貉,让它们在小区生存。小区居民表示理解和接受。
貉群进武汉,在很大程度上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加强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貉,性较温驯,叫声低沉,食谱广泛,喜欢栖息于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而这个小区恰恰附近有较多的林地、湿地环境,且无养殖场,貉群或许觉得这就是它们的家了。
事实上,之前武汉大学小白狐和小红狐,就成为武汉野生动物中的“网红”,红狐狸珞珞甚至出现在学校官方发布的宣传片中。而被称为“森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今年4月还有野猪带着小猪仔“到此一游”。
对此,武汉动物园管理处也很尽心地科普:不要投喂貉!投喂会导致貉对人的警惕消失,当貉靠近人的时候,有可能造成双方的紧张,从而给人给貉都带来危险;不要攻击貉!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法律保护;处理好垃圾。不要把垃圾直接放在室外的地面上,应放入小区的大号垃圾箱内;如果你对它们好奇,请保持3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安静观察。这份责任心值得点赞。
这或许更要说说上海。截至年底,上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0%,不仅有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还有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等小而美的生态区域,而且都尽量考虑到了野生动物来了能安栖。所以,小区或周边绿地里经常可以看到黄鼠狼、刺猬等动物的身影。
去年,上海至少有个小区发现了多只貉。上海选择跟踪、研究其生活轨迹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到关于城市中野生貉的保护与管理方案,以更精准地保护好这些动物,既不让它们扰民,又让它们安栖。今年6月10日,上海松江区又有小区居民反映小区出现大量貉,自己和宠物狗在小区内被“貉”攻击。相关部门同样进行科普,并表示如果貉都聚集在居民楼区域,对居民产生实际影响,将会采取相应措施。
武汉和上海的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的多赢意识。把人类独居的城市变为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城市,可以倒逼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可以给城市旅游带来无限商机,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解决老年人孤独问题业也是一大贡献。今年上海市市民观鸟比赛一等奖的一支队伍是由4名中小学生组成的,他们已经能够准确辨识约四百种野生鸟类。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人类本身就是动物大家族中的一员,从更长远的时间看,不是野生动物进入了人类生活区,而是人类占据了本该属于野生动物的家园。比如30年前的浦东,大部分地方还是田地森林,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本该属于动物的栖息地成为了现在人类的生活区。所谓的动物进城,更像是它们返回了自己原本的家。所以,说一声“欢迎回家”,正是我们应有的感恩行动。
当然,像云南的亚洲象逼近城市、东北的野生虎进入村庄、棕熊在四川一县城内奔跑,这样的猛兽进城,我们还没有能力说一声“欢迎回家”,但帮它们修复老家或给它们找一个新家还是必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