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我们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长大了
我们还会羡慕“别人家”
可是
“别人家”是怎么来的呢?
最近
大连那些让人羡慕的“别人家”
来跟小伙伴们分享经验啦!
原来
“别人家”是这样炼成的
……
年
有一对祖籍在山东的姓解的年轻夫妻
带着年仅3岁的大女儿
踏上了逃荒的“闯关东”之路
他们来到了大连
此后他们又有了7个孩子
在这一家十口人身上的故事有很多
枕头套上绣家风
大哥送每个离退休的兄弟姐妹小书包
等等
故事是小编从大连市家庭家教家风情景宣讲活动中听来的,在宣讲活动现场,讲述这个故事的是解家次子解传田及小妹解淑兰。
解传田介绍称,他的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却十分重学重教,他们兄弟姊妹八人只有大姐没上过学,为此,父亲抱憾终生,直至临终前还深为愧疚地向大姐说对不起……如今大姐已经九十高龄了,他们兄妹都视姐如母。
解传田还说父亲健在时最常念叨的口头禅有两句,一句是“好好念书”,一句是“家和万事兴”。
解传田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只有42岁,从那以后,一个寡妇开始带着八个孩子生活,尽管日子困难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但解传田说他们的母亲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遗愿,年大哥结婚的时候,她亲手绣了一对枕套,分别绣上了“普及文化”、“团结互助”八个字。这对枕套也成了父母为解家留下的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家训!
解传田说,虽然父母去世得早,但全家人始终凝聚在一起,这都是大哥解传良的功劳。他始终为弟弟妹妹们做榜样,还在家风建设上提出了“走学习之路,兴文明之家”的理念,让解家的家风精神得到升华,在大哥的倡议下,他们写了一部家史叫《老解大娘一家人》。
据了解,解家大哥退休后便开始在老干部大学潜心于从小就喜欢但始终没机会学习的书画,他花了26年时间,以“不可一日不作画”、“不可一日不习书”自律,创作书画作品余幅,其中余幅被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埃及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友人收藏,全国文联曾授予他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在解家大哥的带动下,家里出了好几位艺术家:
比如73岁的六弟解传弟已是中国画家协会会员,他在社区义务开办“中国画普及课堂”,还收了30多位洋学生。
72岁的小妹解淑兰,其摄影作品三次入选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赛,还获得过国际金奖。
三弟解传德退休后研习书法14年,楷、行、篆、隶、金文、甲骨文都有所长。
解传田介绍说,在他们兄弟姐妹离退休时,大哥为了鼓励大家去老年大学学习,给每人都送了一套学习用具和书包,大哥还说这是哥哥送弟妹上学堂。
今年6月13日,86岁的大哥解传良病逝,就在去世的三天前,他还坚持去老干部大学上课,向老师交作业。如今,每当弟弟妹妹们翻开《老解大娘一家人》这本书都禁不住怀念大哥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建设升级版家风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们也会继续努力!最近,兄妹几个就在商量,在《老解大娘一家人》的基础上,每家都写一部家史,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都是从出生那一刻起
就开始接受家庭的熏陶
有什么样的家风
就有什么样的我们
在大连
像解家这样的家风故事还有很多
家风传在骨子里之黄家
黄淑丽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麻醉科护士长。19岁参军,怀着一个军人梦,放弃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22岁考上军校,后来一直在医院工作。年她申请加入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在46岁的年纪圆了上战场的军人梦。
回想三十年的军旅生涯,黄淑丽要感谢她的父亲,她说,是父亲的严格教育,给予了她坚强的性格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在黄淑丽家,三代14口人,人人都是党员。在她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家规,过年全家团聚,人人都要向父亲汇报工作成绩,就连吃饭时的祝酒词也都是汇报成绩。
黄淑丽说,她父亲从来没有正式地写过家规立过家训,他就是那么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然而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却在后辈身上一代一代、不知不觉地传了下去。
我为我家立家训之孟家
孟继盛是内蒙古扎兰屯人,父亲去世得早,十几岁就跟母亲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生活,吃不饱是家常便饭。他是在学校和老师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条件艰苦农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到成为教育局局长,再到来大连,他的一生有故事。
也许是儿时的痛苦经历,也许是搞了半辈子教育工作,孟继盛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也因此给孟家立了两条家训:一个是“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另一个是“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从年开始,孟继盛每年暑假还组织一次全家出游,主要是为了开阔家人的视野,让孩子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孙辈孩子们都去,子女们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参加,每次出游都是8~12人的庞大队伍,至今已坚持12年了。
家风成就事业之徐家
大连森林动物园二期的正门、傅家庄公园门口的大海螺、海之韵公园那只13米长的大海龟……大连的十佳旅游景点有六处徐德凝都参与过建设。
从一个每天只挣1块8毛6的小木匠到荣获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的鲁班奖,40多年来,人们更熟悉的不是徐德凝本人,而是他的作品……其实,我们更应该了解的还有他的家风故事,因为,是家风成就了他的事业。
徐德凝是大连古建的创始人,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回头看自己奋斗的一生,感慨万千。他说当年和他一起创业的大连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农民企业家们,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他们有的破产,有的犯法,有的英年早逝,和他们比起来,徐德凝感到自己能走到今天真的非常幸运。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这份幸运的源泉,想通了以后,他特别感恩他们家的家风,为此徐德凝还写了一篇叙事长诗——《家风畅想》发表在了《中华儿女》杂志上,年8月,这篇文章在“中国第十二届新世纪之声美丽中国”征文活动中获奖,为此,徐德凝还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领导的颁奖。
习武修德治家立训之李家
武术在李增谱家的传承已是第七代了,李增谱七岁时被祖父选中,开始习武,三年后,随父母来到大连居住。
年,李增谱88岁的祖父从山东沂蒙老家到大连,为的是把李家的习武“祖训”交待给他。爷爷那严肃的表情,期盼的眼神,至今印在李增谱心中,老人家一字一句地对他说:“艺传匪人,罪孽如山。误传歹人,自省十年。艺传良贤,如造浮图。艺无传人欺师灭祖。”
李增谱开办武馆,弟子的武德教育与自家的子女教育是合而为一的,每次武德教育课弟子、儿子全参加。后来武馆关闭了,孩子们长大了,也都结婚生子了,他们家也由五口人发展成八口人的大家庭,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一起吃一起住,处好家庭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李增谱跟老伴商议,并结合“祖训”和武馆的武德纲要制定了一份“家训”。于是,始于孝亲;行于益民;勤于读书;终于修身的四条家训诞生了。李增谱和老伴签名盖章,摁上手印,在他六十岁生日的家宴上,当众宣布了“家训”。
长辈的言行就是晚辈眼中的家风之李家
李光祥,沙河口区老战士,他深入基层到处宣讲,领了一大摞荣誉证书,还被冠以党的优良传统的“播种机”的美名,他说这一切,其实不过是把上一辈人做的事情讲给下一辈人听。
李光祥说,傅雷先生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我的成长就得益于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我也经常跟我的儿女讲,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是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不要急着批评,而要先反思一下自己,因为孩子就是你们的镜子,孩子就是你们的影子,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定也是你们自己的不足,你们希望孩子做到的事,首先自己先做到。
李光祥说,长辈的言行就是晚辈眼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都是家风传承的载体,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家风传承的榜样。家风建设不分早晚,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好家风的新起点。
文字:王春燕
编辑:李金秋
校对:王涛
责编:孟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15.html